12月7日下午,第四届“翰墨大夏”写作工作坊在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发展空间302多功能厅顺利闭幕。闭幕仪式由中文系主任、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官方网站]院长文贵良老师、历史系主任梁志老师和哲学系主任刘梁剑老师主讲对谈,为同学们进行“从读一本书到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
文贵良老师首先对“翰墨大夏”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文贵良老师表示,“翰墨大夏”是多年来受到同学们欢迎的系列品牌活动,主要围绕读书与写作,在各院系老师的支持下,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官方网站]将持续举办“翰墨大夏”系列品牌活动,为同学们提升学科素养与跨专业交流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
读书有方法:会摘抄、有见地、能表达
关于读书笔记的撰写方法,刘梁剑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从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获得的启发。刘梁剑老师表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抄录、评语的形式,“抄”与“评”是读书笔记中最基本的内容。“抄”是摘录精妙的地方,列宁的做法非常符合今天的学术规范,他将书中的句子标注了来源书籍与页码,为之后的直接引用提供了精确的材料出处;“评”是写出自己的想法,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评”的部分可能会比较少,但是随着同学们读的书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也会越来越多,读书笔记中自己评论的部分、受这本书启发得出自己想法的部分也会越来越多。刘梁剑老师认为,做读书笔记要尽量多发展自己能说的东西,将书作为触发自己想法的刺激物,使学习或读书的过程从知识的积累转向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转向自己训练想法的过程。
此外,刘梁剑老师分享了他曾在课堂上收获的读书方法论,即熊十力在《佛家名相通释》的撰书前言中提出的一句话——“根柢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三个关键词——洞见、盲点、转语。
“洞见”是指读一本书要抱着学习的心态,从所读的书里发现作者关于某件事情的深刻见解。一个好的思想家或哲学家的著作里面总是有一种根本性的依据,这可能是他一以贯之的东西,也是他对思想史和学界有特别贡献的地方,读书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个洞见找到。但与此同时,任何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所见总会有所蔽,他的“盲点”即他有所滞后的地方。同学们在挖掘贡献的同时也要发现盲点,看看是否有办法来克服这个盲点,转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而这,就是“转语”。除此之外,对于前人的洞见也是可以加以转移的,前人的洞见具有探索性,同学们可以在新的语境下将其进一步发展。
梁志老师表示,读书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精读、精研。“在不疑处有疑”,同学们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但一定要有大胆的想法,和书对话,和老师对话。第二,深度聚焦。不要在“面”上对话,要在“点”上对话,深入思考某个点背后的逻辑与思辨性,哪些问题值得讨论与思考。第三,左顾右盼。明年的活动或许可以将名字改为“从读几本书到读书笔记”,要读相关的书,借别人的观点去对话、去讨论。
梁志老师补充道,读书笔记有三点好处。第一,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现在的许多同学在写文章时都会出现句式杂糅,通过写文章,请他人看文章,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表达的问题。第二,锻炼逻辑能力。一篇好文章需要文笔好,也需要逻辑通畅。逻辑要牵引着读者的目光,使读者的目光跟着自己走。第三,锻炼知识迁移能力。读书的用处是潜移默化的,当同学们出现知识迁移的时候,就会看到潜移默化的结果。梁志老师通过讲解自己从中美关系研究中获得研究美朝事件的理念启发,说明了知识迁移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
文贵良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简单总结,表示同学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去读书,一方面是读老师推荐的书,这是根据大家的共同经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比如某个类别、某个主题、某个地域,凭兴趣读书可以有集中的领域,也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阅读经验。
书目选择后,读书摘抄该如何进行?对此,文贵良老师表示,摘抄要有选择,一部书都想摘抄下来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这时候就要思考哪一句话最想摘抄,哪一段困惑最大、印象最深。同学们进行思考、判断的过程,脑海里面就会有筛选。阅读紧接着的就是思考和判断,从而督促自己想得更深、更远。
选题找角度:“己”“群”两角度,好奇心为本
想要生成一篇文章,选题是同学们最先遇到的难题,对此,刘梁剑老师从两个角度为同学们提供了参考。一个角度是从自己出发,一个角度是关注到共同体,即“己”和“群”的角度 。
“己”的角度首先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个选题不是外在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困惑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看法、见地,从而生成自己特定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见地要从传统的经典里面涵养出来,刘梁剑老师鼓励同学们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文章作为精读对象,慢慢相处,慢慢品味。
“群”的角度对同学们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写出来的东西对人类共同体有没有帮助、有没有意义、有没有贡献。有的知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知识,但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新知。所以同学们准备对学术有所贡献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话题是否对于人类共同体而言是一种新的东西。
梁志老师表示,所有学科不能够被泯灭的东西就是好奇心,好奇心会带来新的选题。梁志老师以自身举例,讲述了他在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查档案时对一位传教士名字多次出现感到好奇,进而发现新研究选题的经历。梁志老师表示,这样的选题不可能在二手文献中发现,而是靠好奇心去发现。其次,梁志老师再次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他表示,逻辑会帮助同学们选题。通过分析前人文献中逻辑不足的地方,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与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
文贵良老师表示,有好奇心就是要善于提问,挖掘事件的特殊点。他以中文系三个本科优秀学年论文为例,讲述了同学们因好奇心而发掘的论文选题:蒋光慈的书籍在上世纪30年代突然不畅销的原因;沈从文《边城》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局;《阿Q正传》结尾里阿Q被枪毙的时候,他到底有没有一点清醒的意识……文贵良老师表示,在他人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一种学术的思路,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就会形成自己的学术逻辑。
“能够在经典著作中提出问题,就更有价值。”对经典的研究成果很多,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价值就已经确定了。文贵良老师表示,中文研究要对整个文本有整体的把握,要有一个阿基米德的点,将整个文本翘起来。他结合自身对《狂人日记》的研究进行讲解,从标点的角度切入研究狂人的日记文本,通过对标点符号的分析,将狂人的思想敲动起来,贯通整个文本。
同先贤对话,与前辈畅谈
第四届“翰墨大夏”顺利闭幕
期待在未来的新篇章里
你能够加入我们
在一本书的纸张与文字间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指导 | 党委学(研)工部、教务处
联合支持 |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文 | 李心悦
图 | 古今锦